“昨天晚上我17岁的女儿跟我哭诉,她老担心现在和她一块玩的同学不和她玩了,她老担心一些没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不可能发生的事……”
这是今天早上我在群里看到的一个妈妈发的消息,看得出她很焦虑,她女儿的情绪也已经压了很久了。
我家俩姑娘一个8岁,一个5岁半,虽然还小,但类似的情绪苗头已经出现过不少次了。
有时会担心同学不跟她玩了,有时会怕老师说她,有时甚至会因为一句别人随口说的话,在心里反复琢磨好几天。
有时不禁会感叹,现在孩子的世界,看似简单,其实一点都不轻松。
焦虑,并不是“长大才有的事”
之前我总以为,孩子每天吃喝玩乐,无忧无虑,哪里会有什么“焦虑”?
但直到姐姐上了幼儿园之后,我才发现焦虑这东西其实不分年龄。
展开剩余80%她上幼儿园的年龄,会焦虑玩具会不会被抢、爸爸妈妈是不是更爱小妹;现在上了小学,会担心和同学的关系、老师对她的评价、妈妈还爱不爱她……
焦虑只是换了个主题,在她们心中从来没有消失。
其实孩子的焦虑,往往不来自“现实的问题”,而是源于“胡思乱想”。比如:
她们害怕被排挤,其实并没有实际证据; 她们担心被误会,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; 她们总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,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。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焦虑时,会第一时间说:“你想太多了”“这事根本不会发生”“别胡思乱想了”。
但这些话,不但无效,反而容易让孩子觉得“你根本不懂我”。
焦虑的根本,是对“不确定”的恐惧
这个暑假很多大小朋友来家里做客,我试着跟她们聊天,我发现无论年龄大小,孩子的焦虑本质上都是一样的:
无法掌控的未来 + 缺乏自我肯定 + 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。
群里那位妈妈的女儿担心同学不理她,其实就是因为她没办法控制别人;
她总是假设最坏的结果,因为她没有信心应对变化;
她害怕被孤立,其实是渴望被接纳。
这个时候,如果我们只是劝她“别担心”,那就好比一个人被困在黑屋子里,我们不去救她,只是在外面喊“你别怕”!
面对孩子的焦虑,父母真正该做的,是这几件事:
一、认真听完,再判断
当孩子主动过来跟我们说她最近遇到的困扰,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手上在做的事,摆出一副认真听的架势。
就这一个动作,会让孩子愿意跟我们说得更多。过程中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草草了事。
等孩子说完,可能心情已经好了一半,因为她感觉到了被尊重,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。
二、陪孩子一起“拆解”焦虑
如果孩子总是对还发生的事充满各种担忧,那我们就陪她一起把担忧摆列出来,让孩子自己分析。
举个例子:
“孩子担心同学不跟她玩,那是不是因为她最近跟其他同学走得更近了?还是因为她觉得你疏远了她?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?我们能不能找个机会当面说清楚呢?”让孩子说出担心可能发生的结果,慢慢把心理的焦虑变成具体问题,这样她也就没那么乱了。
陪孩子一起分析每一种可能,如果最坏的结果都能承受,那就不会再担心了。
当然引导需要一个过程,需要我们有足够耐心。
三、信任的力量
孩子都很单纯,有时候总想着不破坏某一段关系,作为家长不需要强制拆散。
我曾经拿我和我的同学、同事、甚至和我的爸爸妈妈给孩子举例子,目的是为了告诉她 ,不是所有人都能永远待在一起,真正的朋友,即使不在一起关系也不会改变。
告诉孩子,我们相信她不会因为不舍,而放低自己的身段,不会只想着迎合别人,而放弃自己的感受。
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讨好型人格。
提升孩子的认知力,胜过一千句安慰
我的两个女儿,姐姐9月份就8岁了,小妹5岁半。
虽然还小,但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陪她们 “用脑子去看世界”,而不是只用情绪。
当俩人因为一个玩具大打出手,我会拉着她俩一起聊“姐姐为什么生气”“小妹你觉得姐姐是不是也有点难过”……
通过日常简单的小事,慢慢训练孩子思考和认知能力
认知提升了,也就不会那么焦虑;思维更成熟了,情绪也更稳了。
说到底,我们没办法替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,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才能抵挡风雨。
写在最后:
孩子的安全感,从理解世界开始,也从被父母理解开始。
她们需要的,不是我们告诉她们“别想了”,而是我们愿意听她们把“心里想的”说出来。
留言互动
你家孩子有没有也有过“想太多”的时候?
你是怎么陪她走出这些情绪的?
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聊聊你的经历,我们一起学习,一起成长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我要配资官网-配资杠杆平台-配资服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