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 “暑期旅游消费退潮”“行业内卷” 成为旅游圈的高频词时,不少人以为旅游门店早已陷入 “赔本赚吆喝” 的困境。但 90 后创业者 H 君的经历却颠覆了这一认知 —— 他经营的旅游门店不仅在 1 年内实现投资回本,过去 12 个月更是超额 165% 完成销售目标,毛利率稳定在 12% 左右,成为疫后旅游门店赛道的 “盈利样本”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这样的门店并非个例,仅华东地区就有大几百家旅游门店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目标,旅游门店这门 “看似苦逼的生意”,为何能在逆境中实现盈利?
需求未消失:90% 线上用户之外的 “存量市场”
很多人误以为 “年轻人习惯线上消费,旅游门店无客可做”,但数据却给出了相反答案:头部 OTA 线上用户与线下门店用户的重叠度仅 4%-15%,这意味着超过 85% 的线下门店客户,是线上平台从未触达的 “增量群体”。这些核心客群主要分为两类:一是几亿习惯线下消费的中老年人,他们更信赖 “面对面沟通”,需要旅游顾问详细讲解行程细节、签订纸质合同才放心下单;二是有定制化需求的企业机构,无论是企业团建、客户答谢,还是会议会展,都需要灵活调整方案、满足合规采购要求,这些 “零碎且繁琐” 的服务,线上标准化流程根本无法实现。
展开剩余58%以 H 君的门店为例,其客户中 60% 是周边社区的中老年人,主打 “慢节奏康养游”“短途亲子游”;30% 是中小企业客户,承接团建和客户答谢活动;仅 10% 是年轻散客。正是抓住了这两类 “线上难以覆盖” 的客群,门店才实现了稳定客流。公开数据显示,携程系门店已突破 6000 家,众信旅游门店超 1500 家,同程旅行新签约门店近 600 家 —— 巨头们的疯狂扩张,恰恰印证了线下存量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成本可控:20 万 / 年固定支出,200 万销售额即可保本
旅游门店的盈利,还源于 “低门槛、高可控” 的成本结构。以 H 君在上海的门店为例,前期装修成本仅 3-5 万,每月固定支出约 2.6-3.4 万(租金 0.6-1 万、人力 0.8 万、运营 0.2-0.4 万),年化固定成本约 20-24 万。按照 10% 的毛利率计算,每年完成 200-240 万销售额即可保本,超过部分即为净利润。
对比线上平台 “高额广告投流 + 平台抽佣” 的成本压力,线下门店的盈利模型更健康。H 君透露,他的门店每月销售额稳定在 30-40 万,扣除成本后每月净利润可达 1-2 万,“只要能持续获取客户,赚点小钱并不难”。这种 “轻资产 + 高周转” 的模式,让旅游门店成为疫后创业者的 “低风险选择”。
附加值凸显:品牌曝光与 GMV 双丰收
对 OTA 而言,旅游门店的价值远不止 “卖产品”。在下沉市场,一家县城核心地段的门店,一块醒目的品牌招牌,其曝光效果比砸几十万线上广告更划算;同时,门店还能为平台贡献可观的 GMV,且自身具备盈利能力。例如,同程旅行旗下部分门店,仅通过企业团建业务就能实现月销 50 万以上,既拓展了平台的对公业务,又提升了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。这种 “既赚钱又扩品牌” 的双重价值,让旅游门店成为巨头们的 “战略必争之地”。
发布于:福建省盛达优配-我要配资官网-配资杠杆平台-配资服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